繼在 Galaxy Note 7 爆炸中遭遇“滑鐵盧”,三星又在智能手機“解鎖技術”中遭遇“當頭棒喝”。
在美國,因涉嫌侵犯蘋果持有的滑動解鎖專利,三星在與蘋果的專利訴訟大戰中敗下陣來;如今,在中國,同樣是涉及解鎖技術,三星又在與國內廠商的較量中落敗。
日前,就福建伊時代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訴三星畫圖解鎖專利侵權一案,福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做出一審判決,判決天津三星通信技術有限公司停止生產、銷售四款侵權手機,并賠償伊時代 1000 萬元。
那么,在中國把三星拉下馬的伊時代專利實力如何?三星被判侵權之后,對其他廠商又影響幾何?
美國:滑動解鎖專利較量,三星敗在蘋果手下,需賠約千萬美金
日前,美國聯邦上訴法院已經拒絕了三星針對該公司與蘋果之間的專利糾紛召開第二次聽證會的請求,其中涉及到的專利包括自動更正、快速鏈接和滑動解鎖等,三星此前被判向蘋果支付 1.196 億美元的賠償金。
這意味著三星因為涉嫌侵犯蘋果的滑動解鎖等相關專利,需要向蘋果支付 1.2 億美元的賠償金。
此前,三星曾聲明稱“正積極探尋將此案提交美國最高法院審理的可能性”。
顯然,從權利救濟和程序保障來看,三星進一步向美國最高法院尋求救濟是其權利,但是,想要全面推翻該案判決,未必有那么容易。
事實上,在共計 1.196 億美元的賠償金中,約有 0.998 億美元的賠償金主要是針對手機號探測專利。
這意味著滑動解鎖專利、自動糾錯功能兩項技術所涉賠償金額大約為 1980 萬美元,相當于滑動解鎖專利的賠償金額大約為千萬美元。
眾所周知,三星與蘋果之間有眾多的專利訴訟尚未了結,而雙方之間的關系也并非一直如此劍拔弩張。
雙方開始專利大戰之前,蘋果曾向三星提出一份專利授權協議,但最終雙方并沒有在專利交叉授權上達成協議,而雙方未能達成專利許可合作的根源在于許可費用上未能達成一致。
但不論如何,在智能手機領域,不論是從市場競爭的角度考量,還是從商業回報的審視,抑或從創新投入的價值兌現來看,專利許可或專利訴訟已經成為智能手機廠商間的“必備武器”。
中國:畫圖解鎖再遭重創,三星因侵權需賠償國內公司 1000 萬元
而針對在“解鎖技術”方面,除去蘋果向三星發起了專利侵權訴訟,在中國,另外一家公司也向三星發起了類似訴訟。
但令三星尷尬的是,繼在美國輸給蘋果后,三星又在國內輸給了這家公司。
日前,就福建伊時代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訴三星畫圖解鎖專利侵權一案,福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做出一審判決,判決天津三星通信技術有限公司停止生產、銷售四款侵權手機,并賠償伊時代 1000 萬元。
本案涉案專利,是由福建伊時代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伊時代”)于 2008 年 3 月申請的名為“基于觸點的路徑密碼輸入方法”的發明專利(ZL200810070756.8),該專利于 2010 年 1 月獲得授權。
根據該專利的技術描述,“基于觸點的路徑密碼輸入方法”屬于畫圖解鎖關鍵技術,借助該技術可對智能手機實現以畫圖方式實現解鎖。
而三星推出的“手勢解鎖”功能,能夠讓智能手機根據用戶設置的“路徑”代替密碼解鎖,與伊時代所持有的發明專利技術類似。
2012 年 12 月 20 日,就三星智能手機涉嫌侵犯其“畫圖解鎖”專利,伊時代將天津三星通信技術有限公司和惠州三星電子有限公司訴至福州中院,要求停止專利侵權行為。
針對伊時代發起的專利侵權訴訟,三星第一時間拿起法律武器予以應對。
2013 年 3 月 26 日,三星(中國)及關聯企業分別向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就伊時代的該項發明專利提起無效申請。
2014 年 6 月 5 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作出專利無效決定。
隨后,伊時代因不服該決定提起行政訴訟,2015 年 9 月 18 日,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判決““撤銷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作出的第 22965 號無效宣告請求審查決定”。
針對一審判決,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三星(中國)及關聯企業向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提起了上訴。
2016 年 6 月 1 日,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作出二審終審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自此,伊時代訴三星侵犯其畫圖解鎖技術專利的權利障礙基本被清除。
因此,福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判決認定三星的“手勢解鎖”侵犯了伊時代“基于觸點的路徑密碼輸入方法”的發明專利,不僅要求三星停止生產、銷售四款手機,還需要賠償伊時代 1000 萬元。
此案耗時四年之久,終于讓三星在中國也嘗到了專利侵權的苦頭。
而更讓三星淚崩的是,伊時代還向福州中院起訴了惠州三星公司,索賠金額 9950 萬元,目前法院尚未作出判決。
簡單說,三星不僅需要賠償伊時代 1000 萬元,后續可能還有更大的賬單需要支付。
警惕:以小博大 國產手機畫圖解鎖專利風向警報正式拉響
來自國家知識產權局網站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 2016 年 12 月 1 日,三星電子在國內的發明公布數是 37003 件,發明授權數是 17808 件,實用新型數是 2054 件,外觀設計數是 5484 件。
而伊時代的發明公布數、發明授權數、實用新型數和外觀設計數分別是 89 件、34 件、21 件和 0 件。
顯然,從專利規模來看,伊時代在三星眼中恐怕就是“一只螞蟻”,但是,即便如此,在圍繞專利技術的 PK 中,三星并未能占據優勢。
由于在專利無效程序中,作為巨頭的三星未能將涉案專利成功宣告無效,這導致三星在專利侵權的訴訟占據不利地位,進而在一審中敗訴,雖然后續三星依舊可以通過上訴等方式尋求救濟或推翻一審判決。
但是,從目前的一審判決和專利無效對抗來看,伊時代已經成功實現了“螞蟻撼大樹”,而這是值得包括手機廠商在內的眾多國內科技企業認真學習或積極效仿的重點。
一方面,只有敢于挑戰巨頭,才有可能在技術的較量取勝,從而使得專利研發的投入獲得相應的商業回報。
另一方面,挑戰巨頭的時機并不需要企業專利規模達成相當水平才可以,只要掌握了核心或關鍵技術,就有機會在訴訟中占據有利地位。
此案不同于高通訴魅族系列專利糾紛案或三星與華為互訴案件,本案中的伊時代并不從事智能手機生產、制造,因此,三星在訴訟中無法像被華為在國內起訴后,也對華為提起專利侵權訴訟,并通過更高的索賠金額反制華為。
比如,華為訴三星侵權索賠 8000 萬元,三星則訴華為侵權索賠 1.6 億元,是華為索賠金額的 2 倍,三星欲“壓過”或“教訓”華為的想法可謂“一覽無遺”。
更令人值得關注的是,解鎖作為智能手機應用層面的技術,基本屬于智能手機的必備技術或應用。
除去蘋果的滑動解鎖外,大多數安卓手機廠商都采用了類似畫圖解鎖的方式,因此,伴隨三星在國內輸掉“手勢解鎖”專利官司,也就拉響了智能手機以“手勢解鎖”為代表的畫圖解鎖專利風險警報。
對于其他采用和三星手機類似“手勢解鎖”的其他智能手機,比如小米、努比亞、金立、魅族、vivo 等,如果不能證明自身的解鎖技術未落入該公司的專利技術范圍,或未能獲得該公司的專利許可授權,不排除會成為下一個被起訴的對象。
當然,在當前指紋解鎖技術全面普及的背景下,為繞開該公司的畫圖解鎖專利壁壘,智能手機廠商還有一種選擇是,徹底棄用類似畫圖解鎖方式,而主用指紋解鎖。
但是,不論如何,對于曾經在特定機型或型號智能手機中使用類似“手勢解鎖”或“畫圖解鎖”的智能手機來說,狼真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