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唯一連續運營20余年的網絡游戲,還有什么人在玩?由此上溯 20 年,1996,那是個“電腦”還被廣泛稱為“計算機”,很多人可能還只在電視和書籍中見過它的年代。
同樣是在 1996 年,中國互聯網剛剛邁出科研機構與院校的大門,開始向普通用戶的家庭之中發展。據統計,當年全國接入互聯網的用戶不過兩萬余戶,而使用的網絡則是網速僅有 56K 的撥號連接。
也是在這一年,中國第一款網絡游戲誕生了:沒有畫面,只有滿屏的文字,沒有所見即所得的用戶界面,一切操作依賴用戶輸入指令——這款游戲是如今 MMORPG 的濫觴,卻也是時代的眼淚。
很多人聽過它的名字——MUD(Multiple User Dimension),曾經大名鼎鼎的“網絡泥巴”,也知道它是利用文字來描述場景與人物動作的遠古網游,很多人認為它在 2000 年后被當時還稱“圖形 MUD”的 MMORPG 徹底擊敗退出了時代舞臺。
但實際上,MUD 以其獨特的魅力幾乎無中斷的走過了 20 年歷程,至今還憑借其“文字游戲”的獨有優勢維持著生命力。
MUD 到底是怎樣的游戲?如今的 MUD 和網游相比有什么不同?都是什么人還在玩它?本文將以中國第一款 MUD《俠客行》為起點,探索這片神秘又瑰麗的古老王國。
你來到這個陌生的地方,前途未卜……
《北大俠客行》誕生于 1996 年,它因為采用了方舟子從北美帶回的 xkx 代碼,且服務器在當年設置于北京大學東門物理樓的一臺服務器上而得名。
《俠客行》最初曾是方舟子在國外留學期間玩臺灣 MUD《東方故事2》時,出于當時號稱武俠 MUD 的臺灣游戲《東方故事2》加入了大量玄幻要素不滿。
而抱著“我行我上”的心態構思涉及而成的,當時由包括方舟子在內的五人團隊借鑒外國流行的 MUD 機制制作了基于金庸小說的中文 MUD《俠客行》,并引起了華語圈玩家的轟動。
之后,因為方舟子團隊在北美運營的《俠客行》遭受黑客攻擊泄露了源碼,北美《俠客行》小組為應對源代碼泄露選擇了主動將源代碼開源化。
開源后的《俠客行》代碼很快傳至國內,《北大俠客行》也成為那時國內新啟 MUD 大軍中的一員,時至今日,它也成為了傳承不斷的中國大陸以內最為遠古的網絡游戲。
如今的北大俠客行依然繼承著 MUD 時期的傳統,以輸入代碼驅動游戲進行,游戲中沒有任何有意義的圖像,一切場景與動作皆依靠文字描述來呈現,現在玩家進入這個世界的第一步,就是在一個四場景小地圖中熟悉一圈各個指令的用法。
圖中所有的英文都是可進行交互的指令
從第一個簡單的小場景中玩家就能看出 MUD 與現代 MMORPG 的差別。類似冒險解謎游戲中的“調查”指令的“look”可以與游戲中的絕大多數場景互動,事實上,MUD 中基于“調查”的解謎式玩法也是相當重要的組成部分。此外,“ask sb. about ath.”式的對話命令也讓 MUD 與 MMORPG 中的任務對話產生了鮮明界限。
除了最為基本的“調查”以外,MUD 借用文字的優勢制作了大量利用特殊動作才得以推動的劇情,在單機游戲或者 MMORPG 中,玩家可以進行的動作往往被簡化為與環境不產生任何交互的“表情動作”與一般只能對環境產生破壞的“戰斗動作”,而 MUD 游戲因為沒有了自由的圖形交互動作可能產生的種種問題,得以發揮出更高的自由度。
可以說,MUD 是介于跑團到 MMORPG 之間的產物,用多達數百個指令而非數個簡單鍵位控制的豐富人物動作與文字描述而成的交互場景令游戲在“自由度”層面上甚至超過如今作為“自由度”代表沙盒游戲們。
新手任務流程中的一個小場景
同時,依賴文字游戲極低的內存占用,MUD 的地圖架構可以無視內存調用模型渲染客戶端體積等問題盡情發揮。經過 20 多年的持續維護更新,《北大俠客行》擁有數目極為龐大的地圖場景,涵蓋古中國全境。
主要地點及支線路徑內還有大量如上“柳秀山莊”似的次級場景
作為網絡游戲的《北大俠客行》其實并不存在一條存在感較為明確貫穿始終的“主線任務”。
在新手任務引導玩家走入江湖后,《北大俠客行》更注重模擬“世界感”,玩家在游戲中的行動并非有明確的目標驅動,而是根據玩家自己的意愿自己決定,想要做大俠的可仗劍四方行俠仗義,想做惡人的也有途徑在游戲中殺人越貨無惡不作,甚至可以選擇加入朝廷當一名大內鷹犬。
追求“獨孤九劍”“降龍十八掌”這類絕世武功也好,尋找“倚天屠龍”“玄鐵重劍”這等江湖神兵也罷,都依托玩家自己的意志。[page]
也許你會發現以上這些描述在多年間被無數武俠網游當做宣傳詞了,不過它們往往掛羊頭賣狗肉,最終還是會回到數值競爭這條老路上來。而在《北大俠客行》中,這些描述都是真的。
在《北大俠客行》長達 20 年的連續更新中,玩家能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尋找到精心制作的支線任務(一般來說是一個文字解密游戲),體驗類似《巫師》或《上古卷軸》,與堆砌任務線的網游有本質區別。
但是《北大俠客行》歸根結底也是數值游戲,作為一款網游它也以大量日常內容撐起了玩家入門后的主要內容,20 多年的發展后《北大俠客行》的任務系統看起來就像一個國產網游大百科。
這其中有大量 MMORPG 中常見的“押鏢”“刺殺”“護送”“防守”等任務,其中有些是現代 MMORPG 從 MUD 傳承而去的,有些則是 MUD 在這 20 余年間對 MMORPG 發明的新玩法的“反向借鑒”。
但是 MUD 中這些玩法與網游不同的是它們并非作為極度簡化僅留形式的日常任務或為在線率而存在的單純填充性玩法,這些玩法更接近為玩家提供一個較為方便的提升實力的系統,以便于玩家能更好的探索世界或者追求目標,要做一個類比的話,比較接近《上古卷軸》先找一只螃蟹練格擋這種行為,不一定非要去做,但是做了會更方便。
《北大俠客行》還為玩家提供了大量有深度的系統供玩家中后期研究,從武功搭配到隨機裝備各有玄機,這些系統最終雖然都落實在了數值上,但是不涉及付費的數值研究實質上是一種樂趣,《北大俠客行》在這方面用 20 年做到了相對精深。
而這種探索式的內容,本身也是 MUD 最大的樂趣所在。
MUD 特有的“描寫式戰斗”,雖無畫面,但情景仿佛就在眼前
極高的自由度,純正的武俠風,精深而純粹的養成系統,這三點共同構成了 MUD 的樂趣,而這三點又是如今需要顧及更廣大玩家而選擇在風格、內容與平衡性上妥協的游戲所難以實現的。
如今的 MUD 還沿襲著那份介于跑團與 CRPG 之間的獨特氣質,他不在乎時代與潮流,安靜的在浮躁的網絡中保持著 20 多年前的樣子,散發著獨有的魅力。以至于在 20 多年后的今天,還有懷舊的玩家使用著繁復的指令操作沉醉在這片黑綠相間的古老原野中。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也許在有些人看來,MUD 即使還有人玩,也都是一群堅守著自己的信仰與孤獨的守望者們的極其小眾的愛好了。還在玩 MUD 的人如今看來確實像是“互聯網傳統文化的守望者”,但是 MUD 倒也不是“等這批玩家不玩了就徹底完了”這種情況。
即使在 2017 年,還是每天都有人慕名加入《北大俠客行》的大家庭中。
這些新人中既有《網金》《劍網1》時代就玩游戲的游戲老炮,他們心中的武俠夢還未死但曾經承載他們武俠夢的游戲變質了,所以選擇了 MUD;也有尚在大學的 90 后,他們本應是遠離 MUD 這種古老游戲類型的一代,但其中總也有些人依靠自己的努力發現了那片屬于手游、頁游、網游之前的網游濫觴,并心馳神往。
這些人不是每個都能通過遠古的指令式操作的考驗,但是時間久了,總還是會有些新人留下。
《北大俠客行》的交流環境相當良好且懷舊,一方面是主力玩家平均年齡確實偏高了,另一方面是 MUD20 年來傳承未斷,有些源于中文網絡起源時期的用詞依然在 MUD 中流傳了下來。
《北俠》交流群中 8 位以下 QQ 號占主流,很能體現用戶年齡層
比如說,《北大俠客行》玩家群中稱擁有管理權限的人員為“巫師”(Wizard),將各種自動執行腳本及外掛稱為“機器”,這種與其他現代網游截然不同的“古典網絡詞匯”也反應了 MUD 玩家獨特的文化生態。
傳統 MUD 利用大量指令操作令游戲中的日常任務等成為了重復操作的重災區,對此 MUD 也一定程度上開放了解任務用或練功用的機器人,實質上就是自己編寫的 MUD 用自動運行腳本。這讓 MUD 玩家們的日常交流中的很大一部分都變成了代碼交流,這一點也嚇跑了不少新人,不過實際上 MUD 機器也只用到了非常初級的編程技巧。
同時,MUD 中的老玩家們可能是如今所有網絡游戲中對待新人最友好,最熱心助人的玩家了。一方面對于很多骨灰級老玩家來說游戲中新手夢寐以求的寶物只是自己“十年功力”加持下唾手可得的尋常物品,另一方面,老玩家也確實樂于見有新玩家進入游戲。
也許是游戲本身對新手越不友好,游戲中的玩家對新手就會越友好。
追憶與新生
我試圖在 MUD 中尋找幾位真正的新玩家,想看看他們是因為什么在游戲業越來越追求寫實與精致的 2017 年重新回到最原始的 MUD 的。
這不是個容易的過程。我曾經在一篇關于“存活十年以上但熱度已去的網絡游戲”中提到過,對于這類生命周期漫長的產品來說,在運營十年后就很難再有新玩家進入,更多是老玩家回流。
在我尋找的過程中,首先遇到的就是一位這樣的玩家,今年 34 歲的江天有著一個“1”打頭的八位 QQ 號,如今是 IT 行業從業者的他現在也是一名“MUD 新手”。
不過這也不是他第一次玩 MUD,他告訴我,上一次踏入 MUD 的時間是 15 年前,那時他還是個大學生。十五年前的 2002 年,網絡游戲還是《石器時代》《傳奇》的天下,MUD 稍顯疲態,但姑且還可以與當時尚顯簡陋的網絡游戲一戰。
當年是淺嘗輒止,如今則是閱盡風霜后的返璞歸真,江天這樣解釋他選擇 MUD 的原因:“現在游戲里的各種系統都是為了騙錢,起個名字而已,F在的游戲傻傻的,太單調了,MUD 里的系統比較豐富。”
這也是絕大多數 MUD“新玩家”的狀況,真正的新玩家其實很少。
如今尚在事業生涯黃金期的江天很忙,他跟我隨便聊了聊就轉入了自己的工作,我也轉而尋找下一位玩家。
我遇到的下一位玩家小昭,她進入 MUD 大概有半年時間。我找到她純屬巧合,因為她其實從不與其他玩家在聊天群或論壇中主動交流。
遇到她是我在進入 MUD 實地考察時遇見的,小昭的年齡不大,不是那種從十幾年前就開始接觸互聯網的網絡老鳥,她來到《北大俠客行》的原因有兩個,一是自己有武俠夢,二是在手游類 MUD 游戲中與“土豪”競爭排行榜位被傷透了心。
如今有不少將傳統 MUD 進行簡化后的“文字手游”(此圖并非小昭當時玩的游戲)
小昭是看著金庸古龍長大,一路玩著《武林群俠傳》《仙劍奇俠傳》長大的 90 后,她對于武俠的癡迷程度相當之高,大學以后,她又從《天下》走到了《九陰真經》,再因為工作無法承受大型 MMORPG 的硬性時間要求轉向了手游,家境良好的她從來不吝于在游戲中投資,在端游時代她就憑借大額投資一直維持著相對頂級的戰力,但是在手游中,她遇到了對手——官托。
“本來就是個沒什么人玩的游戲,其實現在想想也能看出來。”她回憶,“當時也是腦子熱了,后來想明白就把那游戲刪了。”
小昭如今一個人默默的在 MUD 的江湖中探索著,她用的是男號,姓令狐,那是她最喜歡的武俠小說主角的姓。
我花了很長時間找到了一個真正的新人,他對 MUD 有著不合時代的極高熱情。
這位小哥甚至沒怎么玩過正經的電腦游戲,他對網絡游戲的印象一半來自在網吧偶爾點開的“皇城 PK 勝者為王”,一半來自網絡小說。
他自稱蕭焱,你大概能從這個名字里推測出他平時的閱讀喜好。
他中專畢業,現在在當電工,家境不好,在玩 MUD 之前,他唯一的愛好就是用他工作后才獲得的智能手機看網絡小說。他喜歡的題材是玄幻、修真、網游,雖然他自己不玩網游,但是它覺得小說中描寫的網游“能看懂”,并且覺得“網游就該是那樣子的。”
蕭焱知道 MUD 是源自一本古早小說里的作者序言,如今他已經忘了小說名字,不過那本書應該是借用了不少 MUD 中的情節。他正式接觸 MUD 是在 2015 年,當時按他的說法“用了一個月看網站上的新手入門,越看越激動,這就是書里寫的那種游戲啊。”
他不會做腳本,不懂什么編程,做伸手黨在貼吧求了個手機用 MUD 程序,找了個新開不久的小 MUD 就開始了自己的 MUD 生涯,在貼吧發布過的武俠、西游各種源自當年開源代碼的 MUD 他差不多“玩了個遍”,他的玩法就是全程用大量的手動輸入來完成繁瑣的指令操作,并且樂此不疲。
蕭焱遇到的最大問題是他玩的 MUD 很多都只是實驗性質的服務器,極不穩定,經常服務器毫無預兆就消失了。不過這依然沒能阻止蕭焱四處搜索 MUD 的熱情,他現在在玩一個三國題材的 MUD,目前運營時間三個月,不知道能玩到什么時候。
和蕭焱聊到最后,他問了我一個問題:“把 MUD 放進現在那種 VR 里,是不是就是小說里那種網游了?”